一、動機
1.含義
動機是激發和維持有機體的行動,并使該行動朝向一定目標的心理傾向或內部驅力。動機可以激起或抑制人行動的愿望和意圖,是推動人行為的內在原因。
按需要的種類,可以把動機分為生理性動機與社會性動機。生理性動機是與人的生理需要有關的初級的、原發性動機,也稱為內驅力。社會性動機是與人的心理、社會需要有關的后天習得的動機。
2.動機產生的原因
1)內在條件是需要。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與需要聯系緊密,但它又不同于需要。只有當需要達到一定程度,才能成為推動或阻止某種活動的內部動力。
2)外在條件是誘因。能夠引起個體動機并滿足個體需要的外在刺激,稱為誘因。
3.動機的功能
1)激發功能
2)指向功能
3)維持和調整功能
二、興趣
1.興趣概述
1)興趣的定義
興趣是指個體力求認識、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總是伴隨著良好的情感體驗。人對有興趣的事物總是心向神往,優先給予注意,并積極從事與此事有關的活動。
2)興趣的分類
人的興趣多種多樣,可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主要有:
a.按興趣的社會意義可分為高尚的興趣和低級的興趣。
b.按興趣的內容或傾向性的不同,可分為物質興趣和精神興趣。
c.按興趣的起因,可分為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
所謂直接興趣,就是由于對事物或活動本身需要而引起的興趣;所謂間接興趣,就是對事物或活動本身并沒有興趣,而是對事物或活動的結果感到需要而引起的興趣。例如,有的學生不喜歡學習,但他又不想考試不及格,這種對學習活動的未來結果發生的興趣就是間接的學習興趣。
3)興趣的品質
a.興趣的廣度,是指興趣的范圍大小,即興趣廣泛與否;
b.興趣的中心,指對某個特定領域的事物形成更濃厚、更強烈的興趣;
c.興趣的穩定性,指對事物具有持續、穩定的興趣;
4)興趣的效能,指興趣能積極推動人的活動,提高活動的效能,即興趣對認知的推動作用。
2.學習興趣的培養與激發
教育者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時應注意:
1)使學生明確學習活動的目的和意義
2)創設問題情境
所謂問題情境是指不能用已有的知識處理,但可以間接用已有知識處理的情境。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等人的研究表明,當感性輸入的信息與個體現有認知結構之間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時,人的興趣最大。
3)利用學生已有興趣的遷移
4)培養良好的師生情感
轉載請注明出處心理咨詢網 » 教師招聘筆試備考:“個性心理傾向性”之動機與興趣